文章出處
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supplement/paper/851245
〈健康教室〉有壓力 補充腦力
文/姬野友美
各位是否曾有以下的經驗呢?沒來由地感到不安、一點小事就覺得煩躁、聽不進別人說的話、健忘、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、注意力渙散、重複同樣的錯誤、總是心情沉重等……。
-
只吃「甜食(醣類)」暫時增加血清素,幸福感不久就會消失。(法新社)
這時候周遭的人可能會跟你說:「你壓力太大了,休息一下吧?」「放輕鬆,試著轉換心情。」「把煩惱說出來,你會比較舒服喔!」
人們長期認為「心病還需心藥醫」,不過,讓疲憊的心靈休息、放鬆固然重要,但遺憾的是,光這麼做並無法徹底根治心病,因為心靈的活力源自「腦部」。
<壓力太沉重>缺乏血清素 心情變沮喪
壓力太沉重時,會不斷消耗腦中的能量,我們的心情或內心反應,其實都源於「腦部」的作用。腦部有數種神經傳導物質(又稱腦內荷爾蒙),用來「交換訊息」,就像接力賽的傳接棒,訊息會源源不絕地出現,最後變成「心情」反映出來。
舉例來說「高興」時,腦部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快樂荷爾蒙「多巴胺」;感到幸福時,會分泌幸福荷爾蒙「血清素」;專注在工作時,則是分泌緊繃荷爾蒙「去甲腎上腺素」。這些神經傳導物質,是讓我們內心充滿活力的來源。但是,也會因為生活的壓力而被消耗。
如果身處沉重的壓力下,腦部會分泌大量的「去甲腎上腺素」,使人心情低落。為了平衡去甲腎上腺素,身體會開始大量消耗血清素。但腦部只會按照平均所需的用量生產血清素,一旦缺乏原料,就無法即時生產。一旦穩定情緒的血清素不足,心情就會變得沮喪或焦慮。
只要支出(壓力的量)大於收入(神經傳導物質的量),即「心情的收支」不平衡,腦內能量不足以克服壓力時,天秤便會偏向某一邊,最後造成所謂的「心理問題」。天秤越傾斜,心理問題就越可能惡化成「憂鬱症」、「恐慌症」或「強迫症」等心理疾病。
如果壓力一直很大,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便會枯竭,就像耗盡能量的電池,使腦部無法運作。
<喔喔你錯了>甜食幸福感 只是短暫
不過,幫助內心充電的「原料」到底是什麼?答案是「蛋白質」、「維他命」及「礦物質」等營養素。人的身體構造成分源於吃下的食物營養素,這點對腦部也一樣,沒有「原料」就無法製造神經傳導物質,導致不敷使用。
即使症狀稱不上心理疾病,但只要常常感到無精打采、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,就是腦部缺乏神經傳導物質的徵兆,表示腦部的電力已開始不足,如果沒有即時補充所需的營養,電力遲早會消耗殆盡而無法正常運作。
因此,我主張「疲倦、無精打采等,都是因為腦部缺乏營養。」各位或許會覺得訝異,認為現代生活豐衣足食,怎麼可能會營養不足?不過,當我為身心科病患抽血,檢測其營養狀態時,發現有高達99%的患者都「營養不良」。
對腦部而言,胺基酸(蛋白質)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素。有些人以為腦部唯一的能量來源是醣類(葡萄糖),所以疲勞時吃甜食,但這麼做其實是錯誤的。
「血清素」的原料是色胺酸,屬於胺基酸的一種。當我們吃下甜食後,色胺酸會排擠其他胺基酸,被腦部選擇性吸收後合成血清素。但是,這種能量補給只是暫時應急,如果沒辦法隨時供應充足的色胺酸,便無法生產血清素。
因此,如果沒有攝取胺基酸,只吃「甜食(醣類)」暫時增加血清素,幸福感不久就會消失。如此一來,我們只會想吃更多的甜食,身體卻沒辦法製造充足的血清素,吃再多也無法滿足。
<這樣吃才對>多吃堅果、小魚乾 才有效
我們要讓製造出的「血清素」持續發揮作用,而不是只有短暫效果。雖說肉類和魚類富含蛋白質,但我們不可能在點心時間吃這些食物。
因此,不妨多吃起司、堅果、小魚乾、牛奶、豆漿、無糖優格及魷魚絲等。這些食物都必須經過咀嚼才能吞下肚,可促使唾液分泌,消除飢餓感。事實上,只要咀嚼15到20分鐘,身體自然而然就會開始分泌血清素。
因此,只有勞動後才適合吃甜食(醣類),如健行、登山或慢跑結束後,為了補充被消耗的熱量,可吃糖果或巧克力。如果只是因工作而感覺疲累,則必須要補充「血清素」而不是吃甜食,才能有效舒緩腦部疲勞。
<達人小檔案>姬野友美
身
心科醫師,也是醫學博士,擔任日本藥科大學漢方藥學科教授。目前是姬野友美診所所長,平時除了看診外,也擔任東京電視台「主治醫師特選診所」、TBS電視
台「身體的感受」、朝日電視台「北野武的全民家庭醫學」、TBS廣播「生島博早安特報」等節目的醫療專家。著作《活腦力飲食【生活實踐版】》即將在台上
市。